我們堅信成功終是屬于那些堅持攀登的人
Hot Topics
熱點解讀
關于發展我區鄉村旅游事業的思路
[摘要] 鄉村旅游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近年來更是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西藏在旅游熱潮不斷高漲的同時大部分區域鄉村旅游卻處于萌發狀態,使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大部分閑置,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通過調查西藏自治區鄉村旅游資源賦存狀況,在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前提下,提出西藏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方向和目標,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來組織空間布局,說明重點突破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以及鄉村旅游發展的措施,以期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對西藏鄉村旅游快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西藏自治區 鄉村旅游 發展思路
西藏易境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一、引言
鄉村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在旅游業強大的帶動作用下能促進農業快速增長、農村環境改善、農民收入提高,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2007年,國家旅游局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三農”資源發展旅游業,全面拓展農業功能和領域,積極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工作。
西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郁的民俗文化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熱點旅游目的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到此進行觀光、探險、攝影、獵奇等旅游活動。但西藏的旅游發展僅停留在少量的自然奇觀、人文建筑等“傳統景區”方面,大片鄉村旅游資源幾乎處于未開發狀態。也正因為此,在全國鄉村旅游百花齊放的形勢下,西藏鄉村旅游可憑借獨有的自然景觀、特有的民俗風情凝聚后發優勢,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規劃,將它所富有的特色旅游資源(人文資源、民俗資源、自然資源等)開發和挖掘出來成為西藏旅游獨特的民俗旅游重要產品。引導廣大農牧民參與旅游,帶動全區社會經濟、旅游產業迅速發展。
一、西藏鄉村旅游資源概況
鄉村旅游資源顧名思義是位于鄉村范圍內的旅游資源,既包括了地文、水域、生物等自然資源,也包括古跡和建筑、休閑求知健身及購物等人文資源。但從其自身的特色和內涵看,鄉村旅游資源是能吸引旅游者前往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生態等綜合效益的鄉村景觀客體。
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的屬性和特性,將西藏自治區的鄉村旅游資源分為農業景觀、聚落景觀和民俗文化景觀三大類,包括12個亞類,14個基本類型??梢?,西藏自治區不僅有高品質的自然景觀、人文景區,更有豐富多樣、特色明顯的鄉村旅游資源,為發展民俗特色西藏特點的鄉村旅游奠定了深厚基礎。
表1 西藏鄉村旅游資源賦存概況
大類 | 亞類 | 基本類型 | 資源單體 |
農業景觀 | 田園風光 | 旱地景觀 | 西藏全區大部分地區 |
梯田景觀 | 西藏部分區域 | ||
森林景觀 | 拉薩市林周縣、尼木縣、曲水縣、堆龍德慶縣;日喀則地區吉隆縣、聶拉木縣、亞東縣等;林芝地區各縣;昌都地區各縣;山南地區錯那縣、隆子縣、洛扎縣、加查縣;那曲地區嘉黎縣、比如縣、索縣、丁青縣 | ||
草場景觀 | 草原景觀 | 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等部分縣域 | |
草山草坡景觀 | 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等部分縣域 | ||
聚落景觀 | 集鎮景觀 | 商貿型集鎮景觀 | 樟木鎮、吉隆鎮、普蘭鎮等 |
行政中心型集鎮景觀 | 拉薩市、日喀則市、八一鎮、昌都鎮、澤當鎮、那曲鎮、獅泉河鎮 | ||
交通型集鎮景觀 | 318國道、109國道、219國道沿線各鄉鎮 | ||
旅游型集鎮景觀 | 拉薩市、日喀則市、江孜鎮、吉隆鎮、樟木鎮、八一鎮、松宗鎮、竹瓦根鎮、瓊結鎮、普蘭鎮等 | ||
村落景觀 | 農村 | 拉薩市、林芝地區、昌都地區、日喀則部分縣域 | |
牧村 | 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等部分縣域 | ||
漁村 | 拉薩市曲水縣俊巴漁村 | ||
山村 | 整個西藏自治區 | ||
副業村 | 尼木縣吞巴鄉(藏香)、江孜縣(卡墊)、察雅縣榮周鄉(藏刀、銀飾、木碗)、仁布縣(玉石)、拉孜縣孜隆鄉(藏刀)等 | ||
民俗文化景觀 | 傳統民居 | —— | 康巴民居、夏爾巴民居、珞巴民居、門巴民居等 |
傳統服飾 | —— | 安多服飾、普蘭服飾、康巴服飾、工布服飾、吉隆服飾等 | |
傳統飲食 | —— | 酥油茶、糌粑、風干牛肉等 | |
民間娛樂 | —— | 賽馬、摔跤、抱石頭、斗牛等 | |
民間文藝 | —— | 鍋莊、果諧、弦子、堆諧、尼瑪諧欽等 | |
節日慶典 | —— | 藏歷新年、雪頓節、林卡節、望果節、燃燈節、沐浴節、薩噶達娃節、賽馬節、珠峰文化旅游節、雅魯藏布大峽谷文化旅游節等 | |
傳統禮儀 | —— | 獻哈達、磕長頭、敬酒茶、饋贈、敬老、敬語和稱謂等 | |
宗教信仰 | —— | 藏傳佛教、苯教、天主教 |
二、西藏自治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西藏鄉村旅游起步于80年代初,當時叫家訪點,后來又出現了日喀則旦增旅館、拉孜農家樂旅游接待點、拉薩娘熱風情民俗園、拉薩桑木村家庭旅社、定日珠峰登山牦牛服務隊、林芝魯朗馬匹、工布服出租、阿里康沙村牦牛出租、向導服務等不同形式、不同運作方式的鄉村旅游。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越來越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200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鼓勵和支持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接待服務意見(試行)》(藏政發[2002]40號)文件,各地(市)結合當地實際,大力發展以農牧區旅館、農家樂、藏家樂、休閑度假村為內容的鄉村旅游。特別是2006年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主導下,撥付600萬元??钤谌珔^扶持15個鄉村旅游示范點,起到了一定的帶動和推動作用。雖然發展不均衡,但發展速度伴隨著西藏旅游業的加快發展而日益發展壯大。據2009年底統計,全區有星級家庭旅館255家,從事旅游接待服務的農牧民達到10460戶41844人,實現旅游接待服務收入25596萬元,實現戶均收入24470元,人均收入6116元。
伴隨著西藏旅游業的發展,西藏鄉村旅游產業也不斷發展和壯大。目前,西藏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主要呈現以下三種形式:
(1)以政府為主導開展鄉村旅游
以拉薩市、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等為主,采取的方式是試點建設和扶貧建設。目前這種形式下,鄉村旅游發展狀況較好。
拉薩市作為全區旅游集散中心地,通過試點建設,帶動周邊縣鄉村旅游發展?!笆晃濉逼陂g,拉薩市大力開展鄉村示范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對奪底鄉、甲瑪鄉,娘熱鄉、俊巴漁村、尼木吞巴鄉和堆龍德慶縣桑木村等旅游示范點進行環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等,并扶持一批農牧民家庭旅館,改善其接待能力,總體效果良好,通過鄉村旅游示范點的建設,調動了農牧民參與旅游服務的熱情,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收益。
日喀則地區鄉村旅游以試點帶動為主,集中政府和財政資金,優先打造和發展一批資源優勢突出、交通相對便捷的鄉村旅游示范點。通過資金扶持的形式,補助了一批農牧民家庭旅館。通過國家“十一五”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初步建成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如吉隆縣吉隆溝吉普村、白朗縣格培村、亞東縣康布溫泉、樟木夏爾巴民俗村等,通過對農牧民家庭旅館的扶持,初步形成家庭旅游遴選制度,并有農牧民家庭旅館64家。
林芝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方式與拉薩市和日喀則地區不同,其開展主要以扶貧工程為主。通過政府各種扶貧機制,鼓勵農牧民參與旅游,實現農牧民增收。截止2009年底,林芝地區共有121家牧家樂家庭旅館,1家農牧民旅游開發公司,6900名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通過政府不斷加大農牧民旅游扶持力度,目前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魯郎縣等地均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鄉村旅游點。
(2)以自發形式參與鄉村旅游
以阿里地區為主。阿里地區由于地理區位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政策機制因素等制約,鄉村旅游發展起步較晚,力量薄弱,發展規模較小,發展形式以自發形式為主,主要以地理區位條件較好,環境條件較好,重點旅游景區附近的,農牧民參與旅游意識較高的地方有少量鄉村旅游點,典型代表是普蘭縣巴嘎鄉崗薩村、日土縣日土村、扎達縣托林居委會等。
(3)兩種方式并存的鄉村旅游發展
以那曲地區、昌都地區、山南地區為主。目前,該區域內鄉村旅游發展起步較晚,部分地方還保留自發形式的鄉村旅游點。這些地區鄉村旅游發展主要依托國道沿線重要的旅游景區景點。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對鄉村旅游的重視程度加大,已進行了一些鄉村旅游示范點的建設。如那曲地區古路鎮卓瑪圣谷鄉、嘉黎縣阿扎鎮、羅瑪鎮夯措湖等旅游示范點建設;昌都地區八宿縣然烏湖農牧民旅游示范點建設;山南地區昌珠鎮、朗塞林鄉、桑耶鎮、加查鎮和勒布等鄉鎮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
三、西藏鄉村旅游發展思路探析
1、立足西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總體目標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明確提出要把西藏建設成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強做精特色旅游業。立足“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總體目標,鄉村旅游作為西藏旅游業的組成部分之一,應充分發揮西藏自治區資源特色和優勢,向“做大做強做精品”目標出發,在農牧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特色挖掘上做好文章。
(1)農牧民廣泛參與,做大旅游產品
西藏農牧民是西藏鄉村旅游的主角。西藏鄉村旅游要積極引導農牧民參與,形成全民參與的旅游氛圍,做到西藏鄉村風貌的全面展現。農牧民通過合理利用鄉村資源,打造特色鄉村接待、特色鄉村餐飲、特色鄉村娛樂等,完善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實現鄉村旅游的系統化、規模化發展。
(2)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做強鄉村旅游
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旅游持續發展的根基,是旅游做強的根本保證。完善西藏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構建,在保證鄉村旅游正態發展的同時,也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
(3)特色挖掘,打造鄉村旅游精品
西藏的文化、自然風光均為西藏旅游的重要吸引力。鄉村作為西藏多種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開發西藏鄉村旅游時要充分挖掘各地區鄉村傳統文化的內涵,充分考慮各鄉村旅游開發單體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使西藏各地方差異化鄉村風貌得到全面的展示,最終形成特色鮮明鄉村旅游個體,精品鄉村旅游體系。
2、依托自治區“兩心兩軸三園七區四環線”的旅游發展戰略
圍繞“世界屋脊,神奇西藏”這一主題,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特色,西藏自治區積極實施“兩心兩軸三園七區四環線”的發展戰略:即著力打造以拉薩為人文旅游中心和以林芝為自然生態中心;重點建設兩條縱橫區內、聯通區外的旅游發展軸帶;不斷推進雅魯藏布大峽谷、珠穆朗瑪旅游區和納木措三大國家公園的建設;打造東南西北四條旅游環線;重點打造布達拉宮名勝古城區、雅礱歷史文化區、珠穆朗瑪極地生態區、雅魯藏布大峽谷風景區、神山圣湖古格遺跡區、羌塘草原湖泊生態區、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等七大景區。
西藏自治區風景秀麗,民俗風情濃郁,很多旅游資源在世界上極具唯一性和壟斷性。但是由于地廣人稀,區間旅游產品聯系松散,沒有形成緊密互動的整體。因此,開展鄉村旅游不能照搬內地模式,應當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依托旅游資源分布特點,緊密圍繞重要旅游景區、重點旅游干線發展與當地旅游資源相結合的鄉村旅游項目。通過開展牧家樂、休閑林卡、特色餐飲店、民俗表演等旅游服務項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停留參與、體驗西藏鄉村民俗風情,讓游客感受到原真的農牧民生活,增添旅游活動項目,拓展旅游產品結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農牧民收入,最終促進旅游地經濟增長。
3、以帶動和引導農牧民致富為出發點和根本目的
對于西藏自治區的社會經濟現狀來說,發展鄉村旅游要以促進農牧民致富為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的統籌帶動,吸引農牧民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并不斷加強宣傳和教育、給予多種優惠政策、建立合理、公正的收益分配機制等,提高農牧民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促進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并喚起農牧民對本地生態和傳統文化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鼓勵企業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和農牧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的優惠政策,引導農牧民群眾以多種形式參與旅游服務業,促進農牧民就業、帶動農牧民致富,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為西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四、西藏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和目標
1、發展方向
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挖掘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在保持鄉村自然人文環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等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以突出打造景區依托、旅游城鎮建設型、原生態文化鄉村型、民族風情依托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現代農村展示型、農村觀光開發型、生態環境示范型,紅色旅游結合型等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為重點,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農村旅游產品體系,初步架構自治區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鄉村旅游發展標準及規范、較為完善的鄉村旅游發展指導體系。
切實加強對農牧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農牧民參與旅游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升農牧民的服務素質。做好各級的鄉村旅游規劃,指導鄉村旅游有序、健康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和政府支持,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把旅游發展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農村旅游。要創新組織形式,培育優秀鄉村旅游產品,探索農牧民參與旅游服務、增加收入的新途徑,達到一人參與旅游富裕一家、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繁榮一個縣的目標。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旅游邁上規范化、規?;l展的軌道,使更多的農牧民群眾走上旅游致富道路,逐步實現人人參與旅游、人人受益旅游。
西藏鄉村旅游發展要循序漸進,前期緊密依托旅游交通主干線和核心旅游目的地景區,中期圍繞重要景區周邊發展資源條件較好的鄉村旅游,遠期逐漸向外延伸和擴展。
2、發展目標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把鄉村旅游業培育發展成為繁榮和壯大自治區農村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把鄉村旅游業發展成為旅游業新的主要力量;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著實啟動鄉村旅游消費市場,形成的社會消費熱點。最終,把廣大鄉村建設發展成為區內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輸入地,并建成統籌城鄉的國民旅游消費大市場,推進自治區鄉村旅游實現消費大眾化、產品特色化、發展產業化、服務規范化、效益多元化發展。
五、西藏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1、構建西藏特色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根據西藏資源的稟賦、性質、發展潛力,將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進行整合,立足于資源特色,以實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為目的,聚焦特點彰顯優勢,依托文化觀光、民俗體驗、特色風情體驗、田園風光等特色,構建以景區依托型、城鎮依托型、交通干線依托型和邊界依托型等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1)依托景區開展鄉村旅游
依托西藏自治區各級景區,承擔服務基地職能,可在遠離中心城鎮的景區和知名度較高的景區重點開發。該種模式主要面向國內外客源市場,其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外的觀光、探險或宗教朝覲旅游者,以提供食宿、向導、馱運等服務為主要功能。
(2)依托城鎮開展鄉村旅游
依托西藏自治區中心城鎮,是城市旅游的拓展,應在游客較為集中的城市郊區重點發展,如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八一鎮等地。該種模式主要客源和功能是本地城鎮居民的休閑娛樂,兼顧外來客人的觀光休閑。
(3)依托交通干線開展鄉村旅游
沿青藏、川藏等交通干線,沿唐蕃古道旅游走廊、茶馬古道旅游走廊、象雄文化旅游走廊,結合交通現有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由于西藏地域廣闊,交通線路長,該模式主要為游客提供旅游特色中轉服務,同時結合旅游線路特色豐富旅游產品。
(4)依托邊界開展鄉村旅游
在省界附近、國界附近,結合跨省旅游、跨國旅游、邊境旅游發展,提升西藏自治區旅游的對外形象,包括鹽井、崗托等小城鎮和樟木、吉隆、普蘭等邊境口岸附近的鄉村發展特色邊境旅游村。
2、加強主要旅游干線與重要景區(點)周邊發展鄉村旅游
目前,西藏旅游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部分鄉村可進入性條件較差,服務設施不完善。因此,結合《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西藏鄉村旅游發展要圍繞自治區重點景區、旅游集散城鎮以及重要旅游干線,借勢發展。
3、保障社會經濟增長,實現農牧民增收為落腳點
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發展西藏鄉村旅游,讓更多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實現旅游惠民的政策。
4、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優惠等途徑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西藏鄉村旅游目前還屬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服務意識跟不上。短期內,由于農牧民力量薄弱,資金投入有限,西藏鄉村旅游的發展依然要依靠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并不斷完善政策體制。因此,要做好各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從政策制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六、西藏鄉村旅游空間布局
按照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和基礎設施的高效性利用原則,結合目前西藏旅游發展的現狀,依托西藏自治區“兩心兩軸三園七區四環線”發展戰略,將全區鄉村旅游業空間結構歸納為以兩個中心(拉薩市和八一鎮)、五個中心支撐點(那曲鎮、日喀則市、澤當鎮、昌都鎮、獅泉河鎮)為支撐體系,以四大旅游環線(自治區東南西北四條旅游環線)、三大旅游走廊(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象雄古道)為聯系紐帶,以三大旅游區(大峽谷、珠峰、納木措)為旅游活動空間的總體結構,形成緊密圍繞重點景區、城鎮以及重要旅游干線向外延伸、借勢發展的空間格局。
七、西藏鄉村旅游建設重點突破口
1、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工程
實施“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工程”,建設系列鄉村旅游示范區,構建鄉村旅游精品體系。積極開發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農村旅游新產品,并逐步培育鄉村旅游精品,滿足國內外不同層次的休閑度假需求。各地要積極依托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采取景區帶動、公司+農戶、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等方式,加強城郊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風情體驗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開展文化、歷史和生態等不同主題的旅游特色村建設。拓展和提升觀光型鄉村旅游產品的休閑度假功能,增強親和性、知識性、參與性等體驗內容,培育鄉村旅游精品,滿足不同層次的休閑度假需求;挖掘原生態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族風俗和生產生活特色,加強對文物遺跡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護,突出文化特色;提升“農家樂、牧家樂”發展水平,突出鄉村生活特點,營造鄉土文化氛圍。
依托區內幾大流域,以農牧業生產基地為載體,選擇景觀效果較佳的區域,強調參與性,發揮農牧業與旅游的疊加效應。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生態、鄉村生態、牧區生態、林業生態、湖區生態旅游產品。充分發揮各種地方特色的歌舞、民俗演藝等非物質文化優勢,提高文藝創作水平,開發旅游文化精品。主要旅游城市要建立旅游定點演出場所或設立旅游表演中心,形成晚間娛樂的亮點。大型旅游飯店、重點旅游景區都要為游客提供豐富健康,參與性強的娛樂活動。
統籌產品與市場,促進鄉村旅游集聚發展。建設環重點旅游城市鄉村旅游帶、大景區周邊鄉村旅游集聚區、民族民俗文化村落和歷史文化村落旅游集聚區、旅游小城鎮、口岸旅游城鎮、依托農業產業集聚區發展鄉村旅游集聚區等不同類型的集聚區。
2、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三通、三建、四改、四保
將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部署和推動,促進各級政府有關公共服務向鄉村旅游延伸,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農村沼氣、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鄉村清潔等支農工程項目要向發展鄉村旅游的村鎮傾斜,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和各種支農資金掛鉤。重點是優先解決交通干道、重點旅游景區到鄉村旅游點的道路交通建設;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加大旅游區及周邊環境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有機食品建設;推進旅游村鎮街道硬化、綠化和亮化工作,指導鄉村旅游點房屋外表改造和標牌、標識規范設置;改善鄉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條件。
通過建設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使旅游示范區實現“三通、三建、四改、四保”。三通包括通路、通水電、通通訊;三建包括修建旅游接待點、旅游購物點和旅游服務中心。旅游停車場、旅游購物場所、游客中心等服務設施;四改包括改善旅游廁所、改良沼氣、改水和改廚;四保包括保生態、保民俗(物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環境和保質量。
3、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工程
配合項目開發幫助制定出具體的人才培訓規劃,并爭取與教育、農業、勞動、民政等部門的人才培養規劃對口合作,共同推進和實施。
重點培訓四類人才: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帶頭人、能工巧匠傳承人和鄉村旅游干部, 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鄉土旅游實用人才隊伍。重心在村鎮,關鍵在帶頭人。要特別重視對鄉鎮黨政領導發展農村旅游的培訓,在有條件的鄉鎮建立工作聯系點,提供專業學習、考察交流機會。重點提高從業者在經營服務、食品衛生安全、接待禮儀、餐飲和客房服務、鄉土文化講解等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加強對當地干部和業主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管理、促銷等專業知識培訓。
通過送教上門、送知識下鄉、辦培訓班、結對幫扶等方式,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要依托現有的旅游人才培訓中心和西藏大學旅游學院,抓好鄉村旅游服務型人才的崗位培訓和崗前培訓。
整合各類社會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培訓資源,引進先進教育融資及管理理念,積極探索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共同分擔旅游教育培訓費用的路子,鼓勵、引導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鄉村旅游人才培養,促進鄉村旅游與鄉土旅游人才開發的協調發展,為鄉村旅游的加快發展提供門類全、數量足、質量高、用得上的旅游服務和管理人才,為鄉村旅游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4、鄉村旅游市場開發工程
結合農村旅游產品開發,幫助設計和提升農村旅游產品的市場開發形象,推動分散的農村旅游產品走向市場。各地要加強鄉村旅游目標市場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門聯合、上下聯動的鄉村旅游宣傳促銷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大鄉村旅游的宣傳促銷力度。宣傳、文化、新聞等部門要把鄉村旅游作為重要內容,利用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多種手段,開設鄉村旅游專版和專欄、增加鄉村旅游專題和時段,加大鄉村旅游產品宣傳,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對接。各級旅游部門要指導好鄉村旅游產品的策劃、組織和包裝,把鄉村旅游促銷納入旅游促銷計劃,抓好鄉村旅游產品宣傳促銷的策劃和組織工作。通過舉辦民俗節慶活動,提升產品的市場形象;建設鄉村旅游信息營銷管理網絡,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網絡預訂服務。鼓勵旅行社等企業和有條件的各類旅游集散中心,開展專業的市場銷售和網絡促銷,拓寬鄉村旅游銷售渠道。要加大對農村旅游的公益性宣傳,爭取在各類主流媒體開辟農村旅游宣傳專欄。
發展鄉村旅游要大力開發本地游市場,通過依托中心城鎮,建設休閑度假林卡、農家樂、牧家樂,吸引周末節假休閑度假客源。
5、鄉村旅游服務下鄉工程
包括大學生下鄉、旅游知識下鄉、旅行社下鄉、旅游連鎖品牌下鄉、公共服務下鄉工程等。
結合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通過選聘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到具備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農村工作,選派旅游等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優秀青年干部到旅游村寨掛職,選拔農村優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學習等形式,培養和造就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鄉村旅游管理人才隊伍。
組織編制各種形式的鄉村旅游科普讀物(圖書、多媒體光盤、報紙、雜志等),政府購買或補貼,送知識下鄉。在鄉村旅游集中的地區,建立鄉村旅游培訓站和科技輔導站。
鼓勵旅行社、旅游酒店等連鎖品牌下鄉,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下鄉,并充分分享現有的下鄉工程,建立更加完善便捷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郵政代辦點、村委會、居委會和農村團體建立廣泛聯系,構建服務體系。
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鄉村旅游的支持,以及借助國家導游援藏項目,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對鄉村旅游的服務。
6、鄉村旅游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堅持以城帶鄉,推動城鎮公共設施向鄉村旅游地優先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旅游地優先覆蓋。推進各級政府主動協調各相關部門,促成公共職能向農村旅游延伸。加快建設鄉村旅游游客中心體系、標識引導和解說體系、散客自助游服務體系、自駕車旅游服務體系和安全救援體系。
推進鄉村旅游服務進社區、建立便捷的旅游服務體系。鼓勵商業銀行開展旅游信貸業務,并將業務延伸到重點鄉村旅游地區,為散客提供安全、便捷、優惠的金融結算服務體系。在機場、車站、碼頭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免費鄉村旅游咨詢服務,在重點客源地交通站點設立廣告牌,在報紙、電視每天發布鄉村旅游信息,預報主要鄉村旅游點客流、天氣、票價情況,加強大眾化信息服務,引導相關消費。進一步加強和提升旅游醫療服務。
7、鄉村旅游商品開發工程
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民在辦好家庭旅館和提供特色餐飲服務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和培訓農民依托當地的特有資源,參與設計、開發和銷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飾、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附加值,使更多的農民成為制作、生產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從中得到實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藝”;推動接待、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產的分工,加強自主品牌深加工農產品和紀念品、工藝品的開發和生產,提升產業化水平,逐步完善鄉村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體系。
扶持農戶開展傳統手工藝、農副產品加工,給予各方面扶持引導。扶持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對企業在研發、技術支持、售后服務、品牌推廣、物流等方面進行扶持引導。
8、鄉村旅游改革示范工程
結合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改革、兩型社會改革、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制度,選擇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點進行改革示范。各級旅游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首先選擇一批鄉村旅游資源稟賦高、基礎條件好、市場需求旺、資金和人才比較有保障、具有一定開發規模的地區作為試點,聯合相關部門,優先開展鄉村旅游試點建設,積累經驗,總結推廣,分批推進。
八、西藏鄉村旅游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1、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狀況
西藏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海拔高,數千年來基本完好地保存和傳承了豐富而又獨特的文明,民俗文化幾乎遍布西藏的每座城市、村莊。目前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赫然寫著:《格薩爾》史詩、藏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也分門別類的記載著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山南門巴戲、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拉薩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藝、藏醫藥、堆諧、拉薩囊瑪、定日洛諧等61項西藏非物質文化。另外,西藏有52人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西藏特有的人類文明正在不同程度地消退和流失,尤其是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現代文明的飛速擴張、城市化等影響因素,使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許多困難。
西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廣泛的鄉村,鄉村是西藏非物質文化的發源地。可以說鄉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最為有利的地域。但現在鄉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上意識淡薄。要想增加鄉村農牧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鄉村農牧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是一個重要的手段。針對這一需要,近年來廣泛開展的鄉村旅游便是重要實施手段。
2、西藏鄉村旅游利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文化為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整理、開發,形成鄉村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復活”。西藏幾乎所有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都可以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充當鄉村旅游的特色項目。如,藏戲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之一,是西藏農牧民喜聞樂見的一項表演,同時藏戲在游客心中也具有廣泛吸引力。在旅游開發中可以以藏戲原生鄉村為平臺,以藏戲為鄉村旅游賣點,以藏戲鄉村旅游主題形象,這樣鄉村旅游就有了特色,旅游吸引力也就大大加強。該舉措使藏戲這一非物質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發展,又使鄉村旅游有發展動力。
3、西藏鄉村旅游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構建“生態博物館”
從西藏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工作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布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際”的保護工作原則;改變外界刺激的不利因素,并將外來刺激轉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發展、保護、傳承的有利途徑,是西藏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方略。
西藏鄉村旅游可以借鑒“生態博物館”這一發展模式,讓當地農牧民始終擁有文化遺產,不斷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使鄉村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得到解決。
生態博物館,即一個沒有圍墻,并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地方。建設鄉村“生態博物館”可以以靜態保護、活態保護、綜合保護以及生產式保護多種保護模式為依據,從基礎層、提高層和發展層3個層次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逐步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質量的提高。圍繞具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和旅游開發,有利于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并促進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九、西藏鄉村旅游發展措施
科學發展、規劃先行;加大投入,試點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永續利用,持續發展;機制創新,聯動發展;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人才為本,科教興旅。
1、科學發展、規劃先行
在《西藏自治區旅游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思路指導下,著力搞好各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并加強各級規劃之間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銜接性,特別應加強鄉村旅游規劃與農牧區發展規劃的銜接。統籌安排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布局和發展,做大旅游產業布局規模,提高產品檔次效益,強化旅游規劃的指導性和操作性。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明確項目建設導向,建立完善項目儲備庫,理清項目發展思路,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和援建省市的項目和資金支持,構建目標明確、方向清晰、效率提升、管理有序的項目管理體系,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以核心資源為根本,增強區域競爭力。
2、加大投入,試點引路
鄉村旅游的開發是對西藏旅游綜合體的有益補充,是休閑度假產品鏈的延伸,主要以鄉村民俗體驗游、鄉村度假游、鄉村生態游、鄉村觀光游等為主體,由于具備后發優勢,應當爭取成為西藏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和先導示范區。目前,西藏自治區只是在七地(市)選擇了15個鄉村旅游示范點,投入了600萬元啟動資金,尚缺乏重點突破。對于現階段農牧民參與旅游意識還不強烈的,還未嘗到旅游產業帶來的甜,則需要政府引導,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建設和扶持示范來調動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
具體來講,一是要通過深入調研,利用旅游發展資金,對資源優勢明顯,區位優勢突出的鄉村重點打造,集中投入、精品建設,有效提高要素投入水平,強化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對其他資源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其次需要通過以獎帶扶、貸款貼息等方式積極鼓勵和支持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服務,進一步增強農牧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三是要開展旅游扶貧下鄉活動。對農牧民群眾參與旅游接待服務、提高服務技能、擴大經營規模、創建農家樂、牧家樂品牌起到扶持和激勵作用。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中國·成都·高新區盛安街133號匯錦廣場6棟A座1301
電話:+86-28-87792530 87792531
中國·西藏·拉薩市曲米路74號宏盛小區宏績大廈三樓
電話:+86-891-6372800 6373773
尼泊爾加德滿都納亞巴斯蒂市Baluwatar-4
Copyright?2020 成都易合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蜀ICP備14017981號-1
川公網安備51010602002830號 網站建設:三以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