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
因著我們的信念和遠見,不斷的自我超越,不歇的積淀與突破,
我們堅信成功終是屬于那些堅持攀登的人
我們堅信成功終是屬于那些堅持攀登的人
YIH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Hot Topics
專題討論
專注公司科學化管理運營,堅持“與客戶共創造價值,鑄就價值與品牌雙贏”的發展理念,致力于成為建筑景觀設計行業的百年企業。
生態旅游業:中西部山區發展的突破口(轉載)
來源:成都易合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日期:2013-11-06
| 潘海生 姚升厚 呂一民 郭志剛 裘 峰 |
| 2012年03月05日10:05 來源:《浙江日報》 |
| 我省的地理自然環境是“七山一水兩分田”。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大力貫徹實施 “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提出了建設“海上浙江”、“山上浙江”的發展路子,有效地促進了我省沿海和山區經濟的發展。占百分之七十的山區、半山區下一步發展的平臺是什么,抓手在哪里?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就是發展山區生態旅游業。 將生態旅游業作為中西部山區戰略性支柱產業來發展具有現實基礎 近年來,我省旅游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近年全球、全國以及長三角地區的旅游數據顯示,浙江正在迎來建設旅游強省的黃金時代,大力發展我省山區生態旅游業的機遇正在到來。 具備長三角地區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優勢。就長三角而言,浙江山水旅游資源是獨一無二的。結合“十二五”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浙中西部山區作為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其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連南接北,介于長三角和珠三角中間,是長三角旅游資源向珠三角、海西經濟區輻射的關鍵節點。類型多樣的自然生態景觀,使浙江在長三角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天賦優勢。 擁有現實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長三角區域總體人均GDP已普遍超過7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這是提速旅游產業的黃金階段。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崇尚自然、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生態旅游的市場推動力正日益強大。我省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通過大力發展山區休閑旅游業,可以大量地吸引我省大中城市的老年人到中西部欠發達山區養老養生的,進而動態地緩解城市資源保障不足的壓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從世界經濟角度看,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旅游已經超過汽車、石油等傳統產業,成為世界經濟中產出規模和就業容量均位居前列的產業。目前浙中西部山區旅游業的增加值占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已超過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基礎要求,即占比超過5%。 具備充分的旅游基礎要素保障。具備資源優勢,旅游景點豐富,全省共有近300個A級景區,其中大部分自然景區分布在山區地帶;大交通優勢,目前我省各山區縣基本實現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四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交通十分便捷;人力資源優勢,旅游從業人員快速增加;接待設施優勢,這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都處在領先位置。從全局看,我省旅游的后發優勢也正在顯現,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從調查的情況看,將生態旅游業列為中西部山區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領導認為發展生態旅游業“投入大、見效慢”。二是政策落實不到位,不少涉及發展欠發達地區生態旅游的優惠政策沒有得到落實。三是區域性旅游規劃不到位,目前中西部山區各縣仍以各自抓好旅游目的地建設為主,難以突破現有行政區劃格局,不能有效實現旅游資源整合。四是中西部山區生態旅游業開發力度不到位,旅游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 將生態旅游業作為我省中西部山區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對策建議 從全省區域發展戰略高度來通盤啟動中西部欠發達山區生態旅游業發展。從當前情況看,全面啟動我省欠發達山區生態旅游業基礎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建議省委、省政府在抓好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把支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擺到重要位置,甚至研究上升為一個全省戰略,列為下個10年重點培育的一個經濟增長極,列為浙江中西部山區開發的一個戰略支撐點,富民強省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和諧均衡發展的一個示范基地,從這樣一個高度來宏觀指導浙中、浙西和浙南部分山區的生態旅游業發展。 按建設旅游綜合集聚區的要求來整體統籌中西部山區旅游業。一是突破現有的行政區劃限制,常設一個中西部區域旅游綜合指導委員會,全面綜合指導和管理中西部山區生態旅游業,與各相關縣(市)雙重領導各地旅游業,并以整個區域的生態旅游業總體水平來評價考核其政績。通過這樣一個機構,我們有條件按建設一個旅游綜合集聚區的標準來整體規劃和設計中西部欠發達山區生態旅游業,改變現有小、散、亂和重復建設的局面,促進旅游資源整合、基礎保障共享、服務能力互補、旅游客源互動,形成一個互為市場、互送客源、互為腹地、互利共贏的的大旅游體系。二是實行區域內組團式發展。在統一布局中,選擇幾個核心地區為吸引極的旅游區劃組團,提高旅游資源的整合水平,帶動相應旅游區劃內的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競合組團。 轉變發展思路,把旅游產業發展納入當地政府國民經濟工作評價體系。 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產業發展,需要把旅游業發展戰略納入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旅游業發展戰略地位在地方立法上給予確認,在政策和措施上給予支持,從立法上、政策上、制度上給予配套。要樹立“大旅游、大產業”的發展理念,推動旅游產業和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相融合,有效提升旅游產業的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編制旅游產業總體規劃,推動旅游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編制旅游產業總體規劃,指導浙中西部旅游產業的中長期發展。總體規劃要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當地已經確定的區域戰略和規劃相銜接,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交通規劃相銜接,形成旅游業協調發展的規劃體系。總體規劃體系中各層次、各專項規劃也要相互銜接,使各項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協調、形成合力。 實施串珠成鏈的“浙西綠道網”工程。在區域內跨縣旅游資源的整合上,借鑒廣東等省的經驗,實施串珠成鏈的“綠道網”工程。綠道是新興的鄉村旅游業,以綠道鄉村旅游業為依托,是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之一。我省中西部山區生態旅游景點多、體量小、布局分散、生態風光好、空氣質量高,完全有串珠成鏈的潛力,便于形成綜合優勢,盤活潛在鄉村旅游資源,沿線可以帶動一大批農家樂和鄉村,也能大大提高游客消費水平。對此,關鍵要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 整合和完善各類旅游扶貧機制。設置并充實省旅游扶貧專項資金,充實省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充實山海協作機制中的旅游協作,為欠發達地區大項目引進搭建平臺,幫助山區引進項目和資金,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 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六個關系 山內與山外的關系。 即山區經濟與海洋經濟之間的關系。我省西部山區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山內山外聯系還不夠緊密,或者說還大有潛力可挖。山內與山外的關系,既是相對獨立,又是相輔相成的。山外向山內提供現代科技和信息,也輸入客流、資金、人才;山內則向山外提供農林副產品和旅游休閑場所。而承載這些內容并實現山內與山外溝通交流的最佳渠道就是山區生態旅游業,打通這個渠道,無論山內山外,山區經濟還是海洋經濟,都將獲得新的動力,加速發展。 山上與山下的關系。即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關系。通過生態旅游業帶動山區經濟發展、促進山區農村建設,實現農民就地就業、就地致富,這與城鎮化并不矛盾。按照中央“三化同步”的要求,鄉村建設和就地城鎮化是可以相輔相成、同步進行的,即使在未來中國城鎮化人口達到70%,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留在農村,尤其是留在山區農村地帶。因此,通過山區生態旅游這一載體,可以把城鎮化和鄉村建設協調起來,實行城鄉互動、縮小差距,統籌城鄉發展。 發展山區旅游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山區大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源頭,如果無序發展,勢必會造成“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破壞生態平衡。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無論黨委、政府是否重視,山區經濟都在那里實際地粗放式發展著。在生態補償機制尚無法大幅度改善的情況下,山民合理的生存發展要求應該得到尊重。只有及早順應山區經濟特點,盡快規劃山區經濟,發展山區經濟,才能更好地保護山區生態,實現整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山區旅游與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山區發展第二、三產業不同于平原地區,更不同于城市,它自有其獨特的規律,即必須緊緊依靠山區的資源優勢并承擔環境保護責任來選擇發展相關產業,而生態旅游業則是最便捷、最可行的業態之一。生態旅游業發展較快的山區,除了向外拓展外,往往在相對封閉的山區內部形成繁榮的經濟循環區,帶動發展高效農業、循環農業和觀光農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從而實現三個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引進開發主體和維護農民利益的關系。發展山區生態旅游業,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依靠民間資本開發。省里要制訂政策,采取措施,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中西部山區生態旅游業的開發。同時,在引進開發主體的過程中要維護好資源所在地的農民利益,探索實現兩者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可以采用多種合作方式,例如通過農民參股、合作等形式共同推動當地生態旅游業發展,確保當地農民利益不受損,并能依靠生態資源脫貧致富。 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發展山區生態旅游業既要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又要保持本土傳統文化特色,大力挖掘和整理當地傳統文化。同時,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籌集資金保護和創新本土傳統文化,改變過去散亂保護和無錢保護的局面,實現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 浙江省政府參事室】 |
中國·成都·高新區盛安街133號匯錦廣場6棟A座1301
電話:+86-28-87792530 87792531
中國·西藏·拉薩市曲米路74號宏盛小區宏績大廈三樓
電話:+86-891-6372800 6373773
尼泊爾加德滿都納亞巴斯蒂市Baluwatar-4
Copyright?2020 成都易合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蜀ICP備14017981號-1
川公網安備51010602002830號 網站建設:三以網絡


